ART EXHIBITION

美术博览

返回列表

如何欣赏西方画?速成指南了解一下


总听人说,西方画欣赏不来!

不管裸女还是建筑,看着像照片的就都是好画!

其实,想看懂西方画,一点都不难!


那什么,几何透视法、花式构图、各种角度的光影、千变万化的色彩了解一下?


学不会几何画不来的透视法


看了上面仍然云里雾里?


△ 古斯塔夫·卡耶博特 1877,《巴黎街; 阴雨天》


上面这幅《巴黎街;阴雨天》,画家分别用了一点透视法和三点透视法。

其中一点透视法画出了整个场景的空间结构,

石砖路向远处延伸,

在地平线的位置相交于一点,

这一点正是一点透视法中的消失点(即黑线相交的红点)。

可以看出画中打伞的男人所在位置距地平线处的建筑物距离较远,

而这正是此画利用透视法所展现出的纵深感。


画面左上方的建筑物(推测为百货大楼),

则是用的三点透视法描绘的。

因为我们的视线和打伞男人的眼睛位置是相同的,

此线恰好也是画中的地平线,

因而以我们的视角去看百货大楼,势必为仰视角度。

三条虚线在画外相交于一点,两端各有一个消失点,

完全符合上文提到的三点透视法的规则。

问题来了,画家为什么要用透视法科学去画画?不能freestyle吗?


这是个好问题,如果不是往像照片一样还原真实场景的方向画

普通人可能连欣赏西方艺术的门槛都迈不上去

(请想想自己观赏西方艺术画的评判标准——“像照片”吧……)



这时候透视法的作用就凸显出来了,

作为学素描的基础,

如果连透视法都用不好,

人物、静物、建筑等立体感和空间感就表达不到位,

专业人称“形不准”,

乃绘画大忌!

这就相当于你想描绘“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”这么美好的画面时,

根本无从下手,遑论画出符合真实场景的画了。


而一个合格的画家可能就会构思出,

怎么安排桥和楼的位置,

姑娘站哪看风景,

楼上的人从什么地方探出身子看姑娘,

这其中蕴含的,可都是科学啊!

学不好几何都不敢说自己会画画!




学了几何还要变花样来的几何构图

本来画家只会“近大远小”这种基本操作,

直到一位几何学家布鲁内莱斯基发明了几何学意义上的透视法,

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们自此打开了几何学的大门,

从中发现了很多可以应用于绘画中的新思路新操作,

对称的、三角的、S形的、圆形的等等。


三角形构图,露出神秘微笑的神秘女子——蒙娜丽莎▼

初中数学老师讲过,三角形是最稳定的结构。

(内什么,三角恋除外哈……)至于为什么稳定,建议大家去复习一下初中课本。


S形构图最会画圣母的拉斐尔的《椅中圣母》▼

有没有觉得,这个S形构图和我们的太极图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

对称式构图,整整齐齐的处刑现场▼

△ 这么对称工整,还需要辅助线吗

对称式构图,工整有秩序,强迫症患者的福音!


圆形构图,鲁本斯笔下《掠夺吕西普斯的女儿》▼

圆形构图使得画作中人物造型集中,很适合多个人物凹造型的场景!


形影不离且千变万化的光影与色彩

与中国画崇尚留白写意不同的是,

西方画家一直执着于如何还原真实场景,

从最初的“近大远小”基本操作再到透视法,

已经无法满足西方画家对描绘真实感的诉求了。

上帝说,要有光!

于是就有了光。

画家们福至心灵,一拍脑门,

把现实的光和影画进画里,不就有真实立体感了吗?

在前辈乔托开路之后,我们的跨界天才达芬奇研究起了自然光,

并立志于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到自己的绘画中去。


达芬奇说:“一切物体都被光和影包裹着,没有一件不透明物体不兼备光和影。

……所有物体之表面,都罩以不同之阴影与光线。”


达芬奇对于光影的研究令整个西方画坛沸腾了,

到了16世纪巴洛克绘画把光影研究推向极致。

16世纪末的意大利画家卡拉瓦乔不仅是有名的光影大师,

还是一个drama爱好者,

他最喜欢把光线集中打在画面上,

黑暗的部分极黑,

与明亮的部分形成强烈对比,

营造出舞台剧的效果。

只要能凸显戏剧效果,画出来的光影完全是自己主观上的也OK,

这就是卡拉瓦乔的绘画光影理念。

△David with the Head of Goliath


伦勃朗是卡拉瓦乔的优秀继承者,但是伦勃朗很有个性,

他觉得光线集中和明暗对比还不够突出戏剧效果,主角应该有聚光灯!

于是,他的画就有了聚光灯特效,比如下面这幅代表作《夜巡》。

△ 伦勃朗 《夜巡》


上述绘画都是室内场景,画家大多时间都待在画室里绘画。

哦,画家们还要苦学几何透视和光影理论。

但是啊,几何学啊空间立体啊,还真不是什么人都能学得来的。

终于有人坐不住了,在画室饱受理论摧残后走到户外,

突然顿悟“哇大自然真是太美了!大自然才是艺术之光!”

渐渐地一帮年轻画家纷纷走到户外,开始写生。

抛开几何立体空间感,从大自然中学习他们眼中的美的光影美的色彩。

——艺术史上称这帮人为“印象派”。

△ 《日出·印象》,莫奈


相信大家对莫奈的这幅《日出·印象》并不陌生,它初面世时还被疯狂diss。

“线条太粗糙了!笔触也乱七八糟!”

“竟然用这样的色彩,不按教材上教的画,简直胆大妄为!”

“船画的毫无立体感可言!差评!”

但是毫无疑问的是,这幅画通过光影和色彩所营造出来的场景是绝对真实的,

真实到让人恍惚中以为自己正站在某个港口码头,亲眼目睹了一场日出。

印象派画家日夜在户外写生、观察各种景物在不同光影条件下产生的色彩变化,

研究如何在不塑造立体感的情况下描绘真实,

他们的努力没有白费,

在印象派的带领下,画家们对色彩的研究也因此更上一层楼。

△ 《睡莲》,莫奈


至此,

画家们对光影的描绘

终于完成了从理论到画室内再到外出写生的大蜕变,

只是有的画家喜欢用光影展现空间立体感,

有的画家倾向于用光影表现场景真实感。

而我们除了可以通过画家对光影的应用判断出作品时期之外,

还能感受到西方画家们在追求画面真实的道路上遇见的不同风景。

上一篇 下一篇
Copyright © 2016 浙江葵里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.浙ICP备16025609号-1
地址: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萍水西街217号 技术支持:故乡人网络
TOP